浙江工人日报

韩国动漫时间:2024-05-14 11:57:36点击:5426

黄孝子向坚的事迹在他自己写的《寻亲纪程》、《滇还日记》与《万里寻亲图》中有记录,后人得以比较详细地相识;另一则余姚翁孝子寻亲,则仅限于少量记载,渐湮没无闻。近日偶见清朝翁氏后人翁广平所撰《余姚两孝子万里寻亲记》一文,录其事甚详。清康雍间,翁氏两子自幼失亲,穷毕生之力万里寻父,于“悍仆、猛兽、惊涛、骇浪”间不改其诚,故事跌宕而富戏剧性。如今正倡导优越家风家训,重述乡邦先人孝行,或不无裨益。

行船途中,父亲突然不见

余姚两孝子寻亲,讲的是清初翁运槐(字陟山,号楫山)、翁运标(字晋公,号蓼野)兄弟不远万里寻找父亲的故事。

翁氏世居余姚,两兄弟的父亲翁瀛,是县里的秀才,性情恬淡。有一天,翁瀛的妻兄邬君要去粤西恭城(位于今广西东北部)做官。出发前,想把田地抵押给翁氏族人。成果族人嫌邬的土地贫瘠,不肯要,说要翁瀛的田才可以。翁瀛大方地跟邬交换了地契。1690~1691年间,余姚闹旱灾,族人没法种田,想把本钱和利钱要回来。翁瀛被逼得没办法,只好上粤西拿钱。

他们的堂姐从翁瀛的遗物中,找到一首翁瀛在新塘舟中写的诗,诗中说:“霜浓古寺钟开处,一点空明透佛灯。”全家人听此句有梵意,想他们父亲是否真的能够还活着。

过了几年,大儿运槐13岁,独自一人带着老仆去广西一带寻父。等到了柳州,主仆皆病,仆人病死。翁运槐一个人过湘江到湖南,日夜呼号,濒死于惊涛骇浪之间。碰巧遇见一位同乡商贾,把他带回老家。他堂姐哭着说:“我知道你出去是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但是你忘了父母的话了吗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你们兄弟能好好长大啊!如今你小小年纪就去冒险,让你父母怎么想”兄弟俩抱头痛哭,不敢再轻易外出了。

这时,翁父留下的家财耗尽,运槐一边去药店做工,一边供弟弟运标读书。运标书念得好,19岁时,得中府试第一名,补弟子员,乡人都称赞他。

又过3年,弟弟运标长到22岁,也带着一个仆人去楚地寻父。在去广西的路上途经四川,那仆人突然变脸,持刀向他扑来。运标一闪身,仆人坠崖而亡。运标只能一个人扛着行李,一路乞讨回来,备尝艰苦,仍无所获。

兄弟同心,终得父亲消息

1723年,弟运标考中进士,兄运槐得一子。兄弟俩且喜且悲,再次商量寻父事宜。他们用针刺臂,写下数百字的血书,再次去关帝庙占卜,仍得“生还”之兆。他们原想把家业交给两个姐姐,自行上路,但逢海水涨潮、农田被淹,他们不想让姐姐负担过重,就又等了一年。

次年冬天,两兄弟准备好行李。又次年春,弟弟运标也得一子,两人再无犹豫,在该子生下的第三天,不辞而别。

两年间,两人在江西、湖南和广西一带四处寻访,甚至走到了庐山和南昌间的荒凉之地,在狼嚎虎啸的山林中颠簸,每次碰到寺庙,都要停下来拜祭、问询,但依旧没有消息。

正好翁运标有个朋友邵宏杰也在永州逗留,看到翁氏兄弟面容黝黑、形销骨立,穿着草鞋、背着包裹准备上路,就劝他们说:“你们能够搞错了,我读过令尊的文章,他纯粹是个儒者,没有佛道的思想,仅仅为他留下几行跟古寺佛灯有关的诗文,就去庙里找他,生怕是找错了方向。不如搭乘一条船,去他失踪的江面寻找。”

两兄弟觉得有道理,就做了一条船,在樯上题写“浙东余姚翁某兄弟寻父之舟”,往汀洲、渚岸、河塘找寻。半年后,船停在了江干白沙洲,两人正面江而泣时,一位白叟拄着拐杖走了过来。

白叟说:“我叫郑海还,你们兄弟如果想见到一位尚在人世的父亲,我不敢说,要不是的话,他就葬在这个岛上。”兄弟俩惊诧不已,忙追问详情。

郑海还说:“我有个弟弟叫郑海生,弟媳在1692年的十一月初七(即翁父失踪后两天)生下一个孩子,海生跑去告诉她娘家人,不料渡江而溺,被江边苇草托起,方得生还。海生在芦苇丛中曾看到一具尸体。”海还回忆说,海生见到的人身穿丝绸,身体很瘦,肤色白皙,想这人一定是跟自己一样的受难者,就找了个地方,把他葬了。

其实当年,有人放榜寻亲时,郑海还就觉得像,准备去揭榜。成果村里有个白叟说,布告是在找一个活人,你却来报一个死人,这怎么解释呢郑海还就放弃了这个念头。而当海生听说此事时,寻信之人已走远了。三十多年来,再没人提起此事。

郑海还告诉翁氏兄弟,如今海生已死,他也老了,听说两孝子万里寻父,怎能不把这事说出来呢安葬翁父的日子正是海生孩子出生之日,不能够记错。

虽未逢生父,孝子却留名

翁氏兄弟跟着郑海还到他家,碰到海生的妻子,看到当年其父身上的钥匙和钥匙袋,钥匙袋是他们的堂姐手缝,钥匙正好跟父亲留下来的箱子匹配。不得不让翁氏兄弟相信这件事。

他们向官府请求把父亲的尸骨迁葬回乡。没想到岛上的居民说:“这原来是个荒岛,现在发展成村庄,都是因为这座墓的保佑。我们会向祭祀神灵一样祭祀你们的父亲,请不要把墓迁走。”两兄弟同意了。

几年后,运槐去世,弟弟运标做了官。他悉心照料兄长家人,并在接近父亲坟墓的地方建“永思祠”,请一些当地人和郑海还的后代照看。祁阳县令觉罗卓尔布得知,还让人立碑,亲自写了一篇《启钥庭记》。

虽然未迎得父亲生还,但翁氏兄弟万里寻亲的故事孝感天地,在当时得到很大程度的传播。今日可查的文献记载尚有严有禧的《漱华随笔·翁蓼野》,夏之蓉的《翁孝子传》,徐珂的《清稗类钞·孝友类》,吴庆坻的《蕉廊脞录》,以及《国朝先正事略》、《清朝野史大观》、《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人逸事》等史料笔记。录其事最详的则属翁广平的《余姚两孝子万里寻亲记》。

翁广平(1760~1842)是清朝有名的书画家、藏书家。他称翁氏兄弟为族叔祖,记下这个故事,不仅希望同族后辈奉为模范,也希望“天下后世之凡为人子者”从中学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