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 高清迅雷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势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认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次要有:三、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载及其弟协、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岳及其从子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氏家族(安、混、灵运、瞻、晦、曜、惠连、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过程

1、建安、正始文学

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代表作家: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正始之音代表作家:竹林七贤

2、两晋文学

西晋,太康诗坛:三、二陆、两、一左(左思)东晋玄言诗,绰、许询、王羲之

晋宋之际的大诗人渊明及其田园诗

3、南朝文学

宋初: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

齐梁时期:“体”的产生,约、眺、王融等

梁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南朝乐府民歌:《西州曲》

4、北朝文学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散文:郦道元《水经注》衒之《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

第三编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讲:建安文学

1、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

一、“建安风骨”(汉风骨)的概念

“风骨”一词,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

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在的、能感染人的精力力气,它与作品的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二、建安风骨的涵与特征

1、功业意识与激昂大方文风。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政治幻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畴的涵。

一、操

(一)生平、思想

1、生平

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亳县)人,父亲嵩是得宠宦官腾的养子,官至太尉。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丕称帝建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武帝。

2、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方面,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另一方面,多才多艺。操生平著述颇丰,据清代振宗《三国艺文志》考据,后代流传的著作有十九种之多。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操的诗

1、操乐府诗概述

操诗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诗。

2、操诗歌的次要容:悯时伤乱、述志抒怀

3、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①主体风格:激昂大方悲凉,气韵沉雄。

②创始了四言诗的新地步

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激昂大方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二、丕

1、丕简介

丕(187——226),字子桓,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立为太子,二十五年继操为王,随即废汉自立,世称文帝

2、丕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一是他的文学组织工作

二是他的文学批评工作

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

三是他的文学创作

邺下时期保存下来的作品颇多,诗、赋和各体文章均有佳作,与植各有所长。

3、丕诗的题材容

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巧,是丕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丕诗的风格

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创始了七言闺怨诗的先河,将汉乐府代抒闺怨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

代言体:南朝以及唐代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着这种表现形式而将其发扬光大。如白的《长干行》、金昌绪《春怨》等都是典型的代言体诗歌。

三、植

(一)、植生平简介

植(192~232)字子建,丕同母弟。曾封为王,死后谥“思”,故世称思王。

(二)、植的诗歌创作

1、前期创作:

次要抒发幻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朝上进步得精力。

(1)功业精力与报国信念:如《白马篇》

(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

(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

2、后期创作

A、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

如:《赠白马王彪》、《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

B、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寄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

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杂诗》等。

C.游仙诗

如:《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

(三)、植的文学成就

1、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钟嵘《诗品》评价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2、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歌九十余首中,就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诗歌赏析: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白?不在掌,交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少年。

评析: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此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第二讲:正史文学

1、正始文学的背景

一、晋风度与正始之音

1、亵渎名教的血腥斗争

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2、晋风度

“晋风度”一词出自鲁迅:《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联》。

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幻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清谈(不谈时事、政治而专谈老庄哲学即玄学)、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3、正始之音

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激昂大方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始之音”。

二、竹林七贤

《世说新语·任诞》:留阮籍、谯郡嵇康、国土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伶、留阮咸、河向秀、琅琊王戎。七子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在思想倾向、人生态度、文化修养等方面,“竹林七贤”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任情放达、脱略礼法,饮酒服药、发言玄远,是七贤的共同之点。但随着司马氏的政治恐怖日益严重,“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事风格逐渐有所分化。

“七贤”之中,以阮藉、嵇康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2、阮籍的《咏怀诗》

一、阮籍的生平与思想

1、生平

阮籍(210-263),字嗣宗,留尉氏(今属)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嗜酒能啸,善鼓琴,尤好老庄,“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2、阮籍的思想性格

阮籍“少有济世志”,自幼受到儒学的熏,在心深处,对传统道德价值十分看重。但“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残酷现实,与他的幻想形成极大的冲突。这种冲突在阮籍心深处郁结为失望和痛苦,他由此转而在老庄思想中寻求慰藉。

儒家信仰与老庄思想在阮籍身上的统一,形成了他“外坦荡而淳至”的性格特点。二、阮籍的《咏怀诗》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非一时一地所作,容非常广泛,其主题不止咏怀,举凡咏史、游仙、招隐、玄言等这一时期常见的体裁都能在《咏怀诗》中见到。

创始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嵇康

一、生平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人。《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康传》:“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嵇康对司马氏的行事极为厌恶,坚决谢绝与之合作。司马氏及其党羽罗织罪名,将其杀害。时在景元三年(262),年仅39岁。

二、嵇康的文学创作

嵇康诗现存53首,而以四言成就最高,他的四言诗是继操之后的又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次要容。

《幽愤诗》作于狱中,其诗自述平生遭遇与幻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风格爽利、清峻。

《赠秀才入军》共十八章,容是想像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十四章),情调洒脱,语言自然天成。

第三讲两晋文学

第一节两晋文学总体特征

一、趋向雅化

尊儒崇文,乃成为西晋立国的基本国策。

晋世文人博闻多识,为文炫博学识,务求典雅。

二、晋人之文,益尚华美

1、士族以玄学纵心适意为话柄,恣意享受声色。“人之生也,奚为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列子·朱》)此言可视作晋人享乐主义之宣言。

2、两晋侈靡豪奢,享乐淫逸之风,弥满朝野。

3、两晋时期,尚美近乎病态。

4、文学也逐渐弃却建安的刚健、正始的壮丽,而渐次流入绮靡。

三、更尚真情

1、西晋士族崇信玄释,礼教束缚,愈益松弛,文人更加注重个人的世俗生活与情感体验。

2、晋世文学是一个富于情感、敢于任情的时代。

祚名《采菽堂古诗选》:

“()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

第二节太康诗坛

一、太康文学概述

太康,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公元280--289年)。

太康作家,傅玄而外,三、二陆、两、一左(钟嵘《诗品序》)为其代表。其中,陆机、岳最负盛名,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琨诸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二、陆机与岳

(一)陆机

1、家世生平

陆机(261-303),吴郡吴县华亭(市松江县)人,出身世族。太康十年,与弟陆云入洛,颇为华推重,名动一时。有“二陆入洛,三减价”之说。太安二年,为王后将军、大都督,讨王,兵败,为王所杀。年仅四十三。

代表作《赴道洛中作》写入洛时留恋家乡之情和前途未卜的忧虑

其二: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二)岳

1、生平个性

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中牟县东)人,少以才颖知名,举秀才,十年不得官。后出任河阳、怀令,郁郁不得志。又依附权贵骏,骏被诛,除名。岳性情轻躁,趋势利,元康中,与石崇等谄事贾谧,为“文章二十四友”之首。后被秀诬陷,夷灭三族。2、诗文创作

岳长于哀诔,《晋书·岳传》云:“岳美姿仪,犹善为哀诔之文。”

《金鹿哀辞》、《泽兰哀辞》、《马汧督诔》情文并茂,皆是传世之作。

诗今存十余首,大都绮密浮浅,“如剪彩为花,绝少生韵”(《古诗源》)

但写亲情、哀情一类较佳。

《悼亡诗》三首,素为论者所赏。如其一(略):亡妻逝世周年,岳万感交集,乃有此作。感情真挚,明净疏畅,深婉动人。

后人《悼亡》之作,实由此而兴。这一类诗以“凄怆”为基调,是岳诗歌的次要成就。

三、左思

(一)生平:

左思(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人。少学琴书,皆不成,乃勤与学,貌寝口讷,

辞藻壮丽。泰始八年其妹左棻入宫拜修仪,乃移家京师,官秘书郎。尝追随贾谧,“二十四友”之列。泰始十年,左棻为贵嫔。永康元年,贾谧诛,左棻病逝,乃退居里,专意典籍。后居冀州,病卒。

(二)文学创作

1、《三都赋》

作《三都赋》,尝为陆机所讥,及《三都赋》成,又须名公宿儒推举,方能显称于世,此可见世族垄断文化的现实。而《三都赋》出,纸贵,又可见世族好炫博文采才学的风尚,已习染整个社会。

2、《咏史诗》八首

代表诗作《咏史》八首,次要容抒发寒士的不平之鸣。风格豪放、浑成,独立于当时士族文化氛围之外。

《咏史》(其五)全诗通过比兴和典故的使用,借古讽今,使感情抒发既含蓄深沉又尖锐有力。

第四讲:渊明

第一节、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一、生平

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南)人。

二、渊明的思想个性

1、思想

渊明的思想深刻而复杂,儒、道、玄、佛思想在他身上及诗文中均有体现。但次要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2、个性特征

由于渊明受多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形成他复杂而独特的个性特征。其性格具有名士风度,被誉为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第二节渊明的诗歌创作

一、的田园诗

1、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

2、歌咏劳动生活、表达躬耕的生活体念。如《归园田居》之三

3、描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归园田居》(其四)等

二、渊明的咏怀诗

1、咏怀诗:《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2、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如《咏荆轲》、《拟古》等。

3、生命意识,人生体验。

三、诗的艺术特色

1、诗的总体艺术风格:平淡、自然。

所谓平淡:是兼指词藻与地步韵味而言的。在词藻言,是不加雕饰,质朴无华,而极尽词采的纯净之美;在地步韵味言,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

2、《饮酒》(其五)

这是诗人《饮酒》组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抒写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心情。

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却极富蕴涵,耐人寻味,实现了景、情、理的水乳交融,是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风格的典之作。

第五讲:灵运、庾信、鲍照

第一节山水文学的兴起及原因:

一、山水诗与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密切的关联。

3、有些山水诗通常采取“记出游——写景物——抒玄理”的三段式布局,单一而少变化,前后两部分往往枯燥乏味,中间的写景部分往往最为精采,是全诗最有价值的部分。

4、诗语言追求选声练声,讲究丽典新声,实现了晋宋诗一大转关。具有“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会

一、庾信生平简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新野人,早年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奉使西,时值军南侵,江陵失陷,乃屈仕西。公元557年,朝代梁,北周灭,庾信无家可归,又改仕北周。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许还旧国,唯于庾信、王褒,惜而不遣。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二、文学创作

1、庾信的文学创作以其42岁出使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

后期作品(诗歌)则多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感情深挚,语言精粹而富有表现力。

如《寄王琳》: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2、成就与贡献

由南入北的阅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体现了南北文风合流的趋势,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第四节鲍照

1、生平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涟水县北)人,出身寒微,少有才名,一生备受压抑。曾为国侍郎、海虞令、永嘉令等官职。临海王子项守荆州,任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泰始元年,晋安王反,临海王起兵响应。翌年兵败,鲍照死于乱军。

2、诗歌创作

鲍照今存诗200余首,诗歌容较丰富,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

(1)抒写幻想与现实的冲突

(2)以边塞征戍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

(3)描写游子、思妇的诗

(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疾苦的诗

3、鲍照诗的风格特色及贡献

(1)鲍照诗飘逸豪迈,华而不弱,声情气势,贯注全篇。

杜甫《春日怀白》:“清新庾开府,飘逸鲍参军”

(2)鲍照又是七言歌行(乐府歌行)的创制者,对唐人影响甚大。

第六讲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南朝乐府

一、南朝乐府民歌情况简介

南朝乐府,大部分存录于南朝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按其产生的地域又分为“吴声”(326首)和“西曲”(142首)两大类。

吴声产生在以建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西曲”则次要出自“荆、郢、樊、邓之间”(《古今乐录》),即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

二、题材容

1、南朝乐府歌辞绝大部分是情歌

情歌风行原因:首先,现存南朝民歌也是由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

二、北朝民歌容

1、反映了北方民族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力)。如: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辞》

2、反映战争

北朝时代长期处于兵荒马乱、各族混战之中,因而反映战争的民歌也比较多。如《企喻歌辞》、《陇上歌》等

3、反映羁旅行役和亡命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

4、爱情与婚姻题材:这类歌曲写得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缠绵婉转的情调大不相同。如:驱羊入谷,白羊在前。三、风格特色:刚健豪放、朴素直率

代表作品:1、《木兰辞》2、《敕勒歌》

第三节体与齐梁诗坛

一、声律理论的兴起和体的产生

1、体的概念

随着声律理论的兴起,在南朝齐年间,出现了一种新诗体,其次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它是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一种过渡。“体”的代表作家有约、眺和王融等。

2、“体”的产生原因:“体”的出现,与声律理论的兴起有直接关联。(周颙《四声切韵》约《四声谱》)

二、眺

1、生平

眺(464—499),字玄晖,东晋氏家族后裔,与灵运并以山水诗见长,世称“小”,又因曾任太守,故又称“”。眺与约、王融等依附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文章八友”之一。明帝时任中书郎,明帝死,东昏侯立,为始安王所诬,下狱致死。

2、眺的诗歌创作

(1)对山水诗的发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眺的山水诗,较灵运有很大的进步。灵运大抵遵循以景入理的模式,情与景往往是割裂开来的;眺则往往以情观景,由景入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2)对新体诗(“体”)的实践探索

眺尝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歌创作就达到了这一审美要求。

二、题材容上

从诗歌题材看,唐诗几乎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每一个范畴,举凡朝政得失、国家兴衰、将相忠奸、战争胜负、宫廷歌舞、民间渔樵耕织、山河景物、田园风光、琴技棋艺、书法画境……各种素材无不入题。

诗歌几乎成为唐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唐人则把诗歌的各种功能发挥得酣畅淋漓。

三、从风格(门户)看

诸如飘逸、沉郁、清雅、精细、真率、俊爽、悲壮、超凡、平易、奇峭、精湛、婉丽等等,形成争奇斗艳的繁荣局势。

四、就诗歌的体裁而言

“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不备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

第二节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

一、唐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唐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1、政治上

以科举取士替代晋六朝的九品中正制,使文学从豪门士族的垄断中,从六朝宫廷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从题材到风格都发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2、经济上

唐代在经济上先后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使唐代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对唐代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繁荣影响更为极大。

二、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1、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兼容并蓄

唐代文人的思想信仰虽各有所宗,却大都带有出入儒道释三教的特点。对唐代文人的人生哲学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2、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和积极吸收,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中外文化的交流.

三、文学自身发展的成果

1、中国文学发展到晋南北朝,已走上独立自觉发展的道路,文学的审美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与自觉的追求。

(1)容上: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色彩,注重个人情志的抒发。

(2)形式上:对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体),为唐代近体律诗的定型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3)表现题材范畴(容)的扩展:晋六朝时期,诗歌题材有很大的开拓,从而为唐诗提供了可供驰骋的极大发展空间。

第三节唐代文学的发展轨迹

一、唐代诗歌

唐诗的发展,大致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但关于这几个阶段的断限则历来不尽相同,所谓断限只能是相对的、大致的。

1、初唐

前期:诗坛主流仍是齐梁诗风。题材上宫体诗仍居于主流。代表诗人:宫廷诗人(虞世南、上官仪),能独具一格的是在野诗人王绩。

后期:“初唐四杰”、子昂先后登上文坛,从理论到实践上为唐诗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以杜审言、佺期、宋之问等为代表的宫廷诗人,对声律的定型及发展作出了贡献。2、盛唐

盛唐诗歌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璀璨晶莹,美不胜收。其标志有四:风格门户,百花齐放;

各体均有革新创造;创始出一代新风;出现了白、杜甫两颗诗坛巨星(被誉为“双子星座”)。(1)山水田园诗派,以王、孟为代表

(2)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盛唐之音)

(3)、杜

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诗风豪放飘逸;

杜甫,集大成的诗人,且有继往开来之功,诗风沉郁顿挫。

3、中唐(中兴期)

前期:诗歌发展处于低潮。代表诗人有:“大历十才子”、山水诗人:长卿、韦应物、边塞诗人:益等,现实主义诗人:元结、顾况。

后期:诗人、门户众多,呈中兴之势。

元白诗派:诗风平易浅近,

孟诗派:诗风奇崛险怪。

独具个性的诗人:贺、禹锡、柳宗元(“柳”)

4、晚唐

诗歌发展总体趋于衰落,但仍出现了一些优秀诗人:

“小杜”:杜牧、商隐

唐末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二、唐代散文

初盛唐:骈文仍居统治地位,但已开始出现变化。

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有力打击了骈文,出现了、柳两位散文大家,创作了大批优秀之作。

晚唐:散文发展趋于衰落,骈文有复燃之势。

三、唐代小说(唐传奇)

唐代小说相对晋六朝,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已是文人有意识的小说创作,“标志着小说发展的一大变迁”(鲁迅),对后世影响极大。

初盛唐:初始期,小说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

中唐:繁荣期,佳作竟出。(量多质高)

晚唐:衰落期,数量虽不少,但质量不高。

四、唐五代词

初盛唐:处于民间词阶段

中唐:文人词出现,词开始自民间步入文坛。

晚唐:依声填词已形成风气,并出现了一位以词名世的大家:温庭筠

五代时期:词体呈现片面的繁荣。出现了两大词坛:

西蜀词坛:以“花间派”为主,代表词人:韦庄

南唐词坛:代表词人:璟、煜、延巳

第四节唐代诗歌

一、上官体:绮错婉媚。

二、“初唐四杰”

1、“四杰”简介

《旧唐书·文苑传·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称‘王卢骆’,亦号为‘四杰’。”

闻一多说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

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2、“四杰”的创作情况

“初唐四杰”有着相近的审美追求。首先,他们都反对绮靡的文风,追求刚健的骨气,矛头直指风靡当时的“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其次,他们在理论上都强调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而他们的创作实践,却更侧重于文学的抒情感发作用,追求壮美的地步。

“四杰”的诗歌题材大致有四个方面:

(1)边塞诗其悲壮苍凉的风格,开了边塞诗派的先河。

(2)羁旅赠别诗这类事体验既深,情意又浓,吟咏自能真切感人。

(3)感怀述志诗

(4)咏史、咏物诗

3、“四杰”的贡献

(1)对诗歌题材的开拓

闻一多:“正如宫体诗在卢骆的手中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唐诗杂论·四杰》

(2)转变了初唐诗风

明·王世贞称四杰的诗歌“词旨华靡,固沿隋之遗;意象翩翩,老境超然胜之”(《艺苑卮言》卷四)

(3)完善律绝,发展歌行

三、、宋与律诗的确立

佺期、宋之问都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诗人。两人齐名,号称“宋”.

次要贡献:作诗讲究对仗,精研声律,大量制作律诗,对于律诗这种形式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

四、子昂的诗歌革新:兴寄、风骨

第二讲盛水田园诗派及边塞诗派

第一节盛水田园诗派

一、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

2、唐代取士比较重视声名,对那些求仕困难的文人,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而对那些有高官厚禄的文人来说,由仕而隐,边仕边隐,既不影响生计,又能避免政治上的祸难,达到名利双收。

3、佛、道思想的兴盛,也造成了隐逸风气的流行。

4、文学自身发展的成果。

二、孟浩然

1、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689--740),本名不详,字浩然,襄州襄阳(今襄樊市)人。出生于一个薄有恒产的诗书家庭。孟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在唐代著名诗人中是罕见的。他的清高人品和诗品,受到当时和后代士大夫文人的钦慕。

2、诗歌创作

在孟浩然现存二百多首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那些描写山水行旅和隐逸生活的作品。这一部分诗数量既多,艺术上也有独特造诣,最能代表孟浩然诗的风格——清幽淡雅(自然平淡)。(1)山水行旅诗

孟浩然善于对自然景物作出神入化的描写,只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的直觉感受。(2)田园诗

数量远少于山水诗。把田园风光同隐居生活融会起来,写得亲切、质朴、自然、平淡(受渊明的影响较大)。《过故人庄》,自然平淡中蕴藏着浓厚的情味、浓郁的诗意。

三、王维

1、王维的生平和思想

王维(701—762),字摩诘,名和字都取自佛《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祖籍祁(今祁县)人。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词”(《新唐书》本传),且多才多艺,诗、书、画、乐兼擅。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终仕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2、王维的诗歌创作

一生以开元二十五年(737)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有政治热情,诗多激昂大方英发之气,风格雄浑博大,后期则消极避世,隐逸山林,多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趣。

现存有四百多首。数量多,容较丰富,按其题材划分,可大致分为四类:

(1)意趣豪迈、激昂大方激昂的游侠、边塞诗

这类诗意境雄浑,笔力刚健,地步阔大,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如游侠诗《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游侠多少年。相逢意趣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其一)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二)

王维的边塞诗反映盛唐时代精力,比游侠诗更加丰富深刻。如:《使至塞上》、《观猎》。(2)赠别、思亲、怀友的抒情诗

这类诗也颇多名作。他擅长用绝句短小的形式,抒发悠长的情思,且各具机杼。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和有余不尽的韵致。如:《送元二使安西》、《送之福之江东》、《九月九日忆兄弟》等。

(3)描写旅游和隐居生活、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在盛唐诗坛享有盛誉,成为与白、杜甫差可比肩的一代诗宗,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次要在于他的的山水、田园诗。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

(4)政治感遇诗

有《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五等。

3、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1)“诗中有画”

色彩美:王维善于使用色彩的浓淡、光线的明暗等绘画语言来抒情达意。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线条美:吸取绘画线条勾勒的技法入诗。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又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构图美:将绘画中“经营位置”之法使用于诗,将空间并列的各种景物按照远近、高低、大小加以巧妙的布置,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音乐美:音乐家,对声音的感觉敏锐而精细,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发觉的大自然的音响、声息,来描绘景物,创造意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2)诗中有禅

富有禅趣,集中表现为追求寂静的地步—由静入定、由定生慧,达到物我合一的地步以及独

特的宁静之美和空灵之境:空寂,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禅宗:心空,则无欲、无执著、不生不死。

3、王维的诗歌语言

明东阳所谓:“丰缛而不华靡”(《怀麓堂诗话》),即真率自然、清婉流丽,深得诗语“清腴”的风韵,却更有色泽和光彩。

诗歌鉴赏:《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赏析: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是空静澄明的,没有“人生如梦”的喟叹,也没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更没有“因果报应”的表露。而是一种纯粹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种摆脱了世俗束缚的超尘脱俗、忘我忘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和淡远的心境

4、王维的地位和影响

(1)与杜一起,在盛唐时代创造精力的鼓舞下,各自斥地了风貌不同的崭新的诗歌天地,成为盛唐诗坛上的大家。后代的诗论家誉之为“诗佛”,并与“诗仙”白、“诗圣”杜甫相提并论。还有将三人分别称为:“天才”(白)、“地才”(杜甫)、“人才”(王维)。

(2)王维的诗歌,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思想洒脱,情趣横溢,兼具阳刚美和阴柔美。他是盛唐边塞诗的先驱,更是盛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把写景与抒情、自然和工丽完美地统一起来,标志着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地步。由于他的丰硕创作成果,中国山水田园诗的艺术达到了高峰。

第二节盛唐边塞诗派

一、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其一,唐代从建立开始,长期而频繁的战争,必然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引起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和全社会的重视。这样,边塞生活自然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

其二,盛唐朝气蓬勃的时代风尚和崇尚勇武的社会心理,促使广大知识分子投笔从戎、走向边关,以战功谋取官职,实现建功立业的幻想,甚至想以此作为“蹑级进身”之道路。边塞生活和个人的体念,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兴盛。同时,有些读书人虽未正式从军,但也曾游历边塞,从而充实了他们诗歌的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章。

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条件,使中国古代边塞诗在盛唐时期达到了高峰。众多的诗人构建了一个新的诗人群体——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最充分地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力与艺术风貌,创造了激昂高扬、雄健奔放、遒劲坦荡的艺术地步,显示了具有阳刚之气的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二、王昌龄

1、生平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今市)人,郡望。曾赴河陇、玉门、临洮等边关地区,希望谋取功名,一展抱负。三十岁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四年后又中博学宏词科,改授汜水县尉。开元二十七年(739)前后,被贬岭南,遇赦回长安,命为江宁丞。748年,51岁的诗人“不矜细行,谤议沸腾”(《河岳英灵集》),又被贬为龙标尉。七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次年诗人遇赦回乡。路经亳州譙郡时,竟为太守闾丘晓所杀。

2、王昌龄的诗歌创作

王昌龄现存诗180多首,其中七绝代表了他诗歌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七绝圣手”,并在这一范畴与白同领风骚。

(1)边塞诗:其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反映了广泛的生活面,带有透视汗青的厚重感,表现出深婉蕴藉的特色。如《从军行》、《出塞》(其一)

(2)宫怨、闺情诗:也充分发挥了七绝的形式特长和表现功能,制短意长,令人玩味不尽。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

《长信秋词》(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日影来。”

(3)送别诗(七绝)如:《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其一)时明月汉时关

三、高适及其诗歌创作

1、生平简介

高适(702—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景县)人,流寓宋中(今)一带。“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艰,以安危为己任”(《旧唐书·高适传》)五十岁入仕前长期混迹渔樵,漫游各地。“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连续升任大都督府长史、节度使,领兵平永王璘之乱。后历任州、蜀州刺史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

2、诗歌创作

(1)边塞诗:代表作:《燕歌行》

在高适的240余首诗中,边塞诗代表了其次要的创作倾向与艺术成就。

他的边塞诗洋溢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充满着激昂大方奋发的时代精力。抒发了他报国建功的志向;仕途艰难、怀才不遇的激愤不平;揭露军中的一些弊端,歌颂了士卒的战斗豪情。还有一些诗篇反映了少数民族的风尚和习俗。

(2)反映生活现实、同情民生疾苦之作如《封丘作》“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3)酬赠、送别之作这类诗与其边塞诗有相近的格调。如《别董大》

3、高适诗歌的风格特点

(1)沉雄悲壮

高适志怀经济,才兼文武,为人倜傥尚义,为诗雄壮而风骨凛然。他阅历丰富,忧时伤国,发而为诗,则涵深厚,格调悲壮。

(2)“多胸臆语”、“尚质主理”

他的抒情诗以胸臆语抒激昂大方之气,多用赋法,较少比兴,状景写人,也常用大笔濡染,较少精雕细刻。

岑参

1、生平简介

岑参(715—769),荆州江陵(今江陵)人,出身于官宦家庭。曾祖、伯祖、伯父均位至宰相。岑参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天宝三年(744)进士及第,授右帅府兵参军。曾多次参戎幕。《唐才子传》卷三称其“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这为他的边塞诗创作奠定了坚实丰厚的生活基础。

2、岑参的诗歌创作

在岑参的诗歌中,边塞诗写得最有特色,代表了诗歌的最高成就。《走马川行奉送班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描绘西域边疆雄奇壮丽的风光

(2)歌颂大唐帝国的赫赫军威,赞扬将士克敌制胜的爱国精力,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3)表现西域的风土人情,反映胡汉文化交流与民族融会。

(4)表现乡思边愁(这类诗写得格外深挚真切):《逢入京使》

3、岑诗艺术风格:新奇、峭丽

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式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巧,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岑参的诗想象丰富,奇情壮采,节奏多变。语言瑰奇壮丽;风格奇丽雄放,富有浪谩气息。概言之,岑诗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

4、岑参与高适边塞诗风格比较

岑参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一向被并称为“高岑”。二人在艺术风格上也确有相近之处。

严羽指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悲壮”基本概括了高岑的相似之处。

第三讲白

一、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昂扬奋发的时代精力、宏大蓬勃的盛唐气象的鲜明写照,是“盛唐之音”的最杰出的代表,是浪漫主义精力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高度统一的产物。

1、白的生平

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白的身世、出生地、行踪、家庭异说纷纭,成了聚讼不休的公案,也是白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蜀中时期(705--724)

(二)以安陆为中心的干谒漫游时期(725--742)

(三)长安三年时期(742--744)

(四)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再次漫游时期(744--755)

(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2、白的思想:(儒、道、侠、纵横家思想的杂糅,以道家思想为主)

3、白的人格:

过于幻想化的人生设计,自信自负豁达的精力风貌,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这是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力高度升华的产物。

二、白的诗歌创作

1、白诗歌的思想容

白现存诗900余首,充分反映了盛唐的时代精力,描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展现了诗人的精力品格与心灵世界,构成了一代诗歌的宏音巨响。

(1)讴歌幻想、抒发抱负、扬自我、突出个性是他的诗歌重要的容和特征。

(2)幻想与现实发生激烈冲撞后的痛苦、矛盾的思想感情

(3)揭露现实的黑暗,抨击时弊

(4)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与反映

(5)对壮美山川的描绘与讴歌

(6)表现亲情、乡情和友情的诗篇

2、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白的诗歌,是继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高峰。白诗歌风格总体——豪放飘逸

(1)豪迈雄放

这是白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诗中充沛的激情、高昂的格调、奔放的气势,突出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这一风格次要体现在他的乐府歌行中)。

(2)俊爽飘逸

其诗往往地步高远,风度飘洒,显示出一种蓬勃的朝气和舒展自如的格力。而这种风格又次要体现在他的五、七言绝句中。

(3)清新自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白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追求,也是其诗歌风格的体现。

他的许多诗,不假雕琢,冲口而出,自然鲜活,天真坦率,呈现出清新自然之美。

三、白的乐府歌行

白诗古、近体俱佳,而尤以古体诗中的乐府歌行而著称。在艺术上,白的乐府歌行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无比强大的表现力。其艺术特征次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鲜明的自我和浓厚的主体意识

(2)感情强烈,个性鲜明

(3)大量使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构成奇幻绚丽、色彩斑驳的艺术世界,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气息。

艺术特色:

(1)诗情豪迈悲壮,具有震动人心的气势与力气(“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夸的手法、排比的句式,充实深厚而又波涛汹涌的情感。

(2)布局大起大落,诗情跌宕。悲——乐——狂放——愤激——狂放

(3)语言富于变化(长短,节奏等的变化)

第四讲杜甫

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的下载地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