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布局是什么 高清迅雷下载

比较麻烦的一个事情是,网络文学的技巧理论体系完全没有建立起来。譬如说如果是传统文学界,我们聊一聊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大家急速会有个基本的概念,就算对这三要素的解释有不同的门户,只要提出来,文学爱好者也会有自己的概念。

有理论体系的好处,是我们可以轻松谈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我说起人物,不需要用几千字来解释我对于人物的观点,我们可以用三要素为基础,去谈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谈论更深的写作手法。对网文写作要进行深入讨论就比较麻烦,“扮猪吃山君”这么一个概念,我们的观点在很多细节上能够不是统一的,如果我要在这个概念上去展开说一些深入的东西,能够我得先跟大家详细说一下我对扮猪吃山君的观点。其实扮猪吃山君还算是网文圈比较有共识的一个概念了,但是共识还不够,我们这些年最有共识的,能够是什么黄金三章、文笔没用、飞卢捡钱、起点证道、鲁院牛逼……所以这几年我参加一些分享写作经验的活动,我仔细看一些坐在下面人的表情,我发现只要说得深一点下头的人就比较懵逼,就好像你在上面将微积分,下面的人很迷惑:“这个乘号是拿来干嘛的。”当然后来我发现大家也不是不会解微积分,只不过我们每个人认知微积分的角度都不一样,就好像乘法,我们一百乘以三,别人能够是100加100加100,也有人3+3+3+3……网文界目前是一个经验科学的世界,大家都能把书写得好看,但能够对为什么好看的认知就不一样,一方面当然是能用就好,另一方面这让我们在相互交流的时候成本会增加,我偶尔在知乎上回答一些问题,有人给我点几十个赞,然后他写个开首,说香蕉我很崇拜你,我崇拜你文青有内涵,我模仿你写的开首,我不写爽文,我不爽……你认为他是谦虚,成果一看,真的不爽。我还得从最基本的角度跟他说明白不好看的文章有多么罪大恶极……明天来的是鲁院,大家都是网文界的精英,我们不用说这些很粗浅的东西……明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三个东西,第一个比较简单但是比较抽象,也是我整个写作技术的额总纲,就是通俗文学写作到底是什么东西。大家稍微相识一下这个总纲,我们才方便进入更具体的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网文作者,它们基本是你能力锻炼后半程的事情,我们谈论跟布局、整体性有关的一些超高难度的技术挑战,它们有一部分其实是我还没挑战明白的东西。而当我们说完概念和技术,我们再来聊一下网文的未来,或者说,通俗文学的未来。一、文学写作文学写作对我来说,只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思维+传递。我二十岁之前不会写作——我很喜欢写作——我去找了很多关于写作的观点,看见人家辞藻华丽,我拼命堆词语,看见人家分析怎么切镜头,我各种搞蒙太奇,看见人家的句子据说很有逼格,我家门口两棵树,一棵枣树,此外一棵也是枣树……我家门口三棵树,一棵橘子树,此外一棵也是橘子树,还有一棵枣树,想不到吧……开个玩笑,反正写得一塌糊涂,没人喜欢看。二十岁以后我有一天看到村上春树的话“文字是思维不完美的载体”,我忽然想通了文学的概念(或者说文字的概念),我们原始社会是没有文字的,为什么要有文字,因为人类的思维不透明,不容易交流,我们要用一种办法将我们的思维传递给别人,第一个钻木取火的人要告诉别人是怎么做的,你有什么人生经验,比如“天行健正人以自强不息”,你要告诉小孩子。我们选择了一些载体,一开始画画,象形文字,慢慢演变成更好的文字体系,人类社会因为这样的一个过程,成为了所谓的万物之灵,在地球上得意洋洋这么多年,建立引认为豪的文明。文学……有一段时间我跟很多科班教员询问,你们科班定义的文学是什么我记得北大邵燕君教员说我可以告诉你某个具体的东西不是文学,但我没办法告诉你什么是文学。你们明天来到鲁院,会听到很多人谈起文学,其实都是从不同视角去审视这么一个人类行为产生的理解的。对我来说,文学,就是使用文字的学问,就跟用锄头锄地的学问一样。为什么首先我要定义这么一个东西,是因为从这么一种概念里,是因为我可以找到一把衡量任何文学写作方法论的尺子。“文字是思维不完美的载体”,我们的任何写作方法,用这个概念一衡量,你都能知道自己是写对了,还是写错了。首先是思维,我们认真地看清楚自己脑子里有个什么想法,有个什么情绪,有什么心理活动,我们把自己的这些心理活动看清楚。比如你失恋了,三年长跑,没成功,很惆怅;或者女朋友把你绿了,你很愤怒,想要打人;你是一个处男,憧憬一段爱情,你期待爱情是这样的、那样的,不同的情绪能让你心情翻涌,你想要把它们传递出来,传递到别人的脑子里,让他感同身受。这就是在我看来,一切文学的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里,我们判断自己的方法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第一你需要思考自己对脑子里情绪的认知是不是清楚明白。我记得在知乎上有一次有作者问我,他说我是写恐怖小说的,但是我觉得很恐怖了,别人总说不恐怖,不知道为什么,我问他你怎么写恐怖小说,他说,譬如我写一只蜘蛛甚至一堆蜘蛛出来,蜘蛛出来很恐怖了对不对,我平时看到蜘蛛我很害怕的,不知道别人为什么无动于衷……我说你为什么害怕蜘蛛,仔细回忆你看到蜘蛛的细节,你害怕它八只脚、脚上的绒毛、复眼、背后壳上的花纹,甚至你某一刻不小心碰到那个花纹,那种触感——看到蜘蛛的一瞬间,你脑海里感受到的惧怕是具备庞大信息量的,你体会这个信息量,然后复制给别人,别人当然就惧怕了,这就是思维传递的方式。那个作者说我靠这么恐怖,我不能回忆蜘蛛的细节,这个办法我用不了……我当时就把他拉黑了。神经病,办法都告诉你了叫苦叫累写什么文章……但思维就是这么个东西,当你某一刻看到蜘蛛,感到惧怕,当你某一刻心潮澎湃,当你某一刻失恋了……你脑海里连接了很庞大的信息量,而你想要把这种信息传递给别人。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情。所以第一个步骤,看清晰你脑海里有什么,第二步,选择载体的使用,我们谈论的文笔,谈论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我们采取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甚至第二人称……它们都是对文字这个载体的一种摆弄而已。当大家深入写作,你们会发现,一些特殊的写作手法容易表现特殊的逼格,比如网文写作一般用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比较难用,但是第一人称容易营造代入感,缺点是视角要尽量膨胀在主角身上,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用过第二人称进行写作,或者是看过第二人称的书,主角用“你”,很有意思,第二人称对代入感的暗示比第一人称更强,在网文还没有出现之前,有过一些通俗文学的作品,用“你”,有一天陨石要毁灭地球了,你知道了这个事情,第一时间你准备……这个时候有两个选项,如果你选1,跳到38页,如果选2,跳到50页,明天你可以在一些游戏里看到这样的手法。再比如说蒙太奇,画面一直切来切去,我们知道文章的前期不能这样玩,但是到了文章的后期,线索复杂,黏着度比较强的时候,这样切来切去很有电影的感觉,很有逼格。说到逼格,文学的爱好者、初学者最在乎文章的逼格,大家应该都有见过文青类的文学入门者,他们文学还没有入门,或者学古龙,一句话一段,抑扬顿挫的,或者拼命堆他们自己都无法理解的华丽辞藻,用非常扭曲的方式表达自己——这个大家应该都理解,对吧,甚至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时候,而且越是这个阶段的作者,自尊心特别强——很多年前就有一个这样的作者,写了东西给我看,我说你这个不行,信息都没传递出来,他说你就是嫉妒我的才华,你这种有一点小成绩就看不起人的家伙,等着吧,将来我要把你狠狠踩在脚下……很多年了,那个时候我刚开始写《赘婿》……现在还在写……“文字是思维不完美的载体”,回到这句话,这些载体都不完美,因为我们的思维太复杂了,我们一瞬间感受到的情绪,它的因果接洽能够是你几十年的生活堆积起来的,你失恋了,伤心,是两个字吗不是的,你这一瞬间的情绪,是你过往很多年间的阅历、憧憬,再加上你爱情这么多年里的甜蜜、付出捏合在一起形成的,这么复杂的情绪,怎么传递透彻通过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技术表达,如果这个方法能够让你表达得深一点点,这个方法就比上一个方法好。当然失恋这个情绪能够过于复杂,你甚至可以用这个情绪写一本言情小说,那我们回到对蜘蛛的惧怕上头,这个比较简单,但也需要一定的信息来表达这种惧怕,或者你要更多的加深这种惧怕,你可以用不同的表述方式,用不同的叙述角度,惧怕加深了,你的表达就正确了。这是我这么多年写作的核心思维。我的所有写作经验呢,都得从它开始。我们明天要谈的,也是从这个原理开始,衍生到具体的范畴。我们明天说的是网文写作,我来之前有想过题目应该是通俗文学写作,或者直接一点是商品文学写作。我们先回到这两个元素上来,我之前说过,我认可的文学,是使用文字的学问,我把文字当成工具来用,如果是我们目前的精英文学体系或者说传统文学、严肃文学体系,他们没有这么大大咧咧,他们通常会正确地加深前者,而模糊后者。严肃文学会更加有目的性地去寻找一些深入的、深刻的思维,通过文字承载以后做成一个更符合美学的艺术类的东西。至于说传递,这不是必须保障的东西,有些传统作者很高冷,我不是为别人写的,我就为自己写,我写的东西就是有价值,永恒的价值!也有些作者会感叹知音太少,他们也希望有知音,但整个理论体系并不过度的提倡作者去追求这个。所以说是模糊后者。而网络文学、通俗文学或者说商品文学,深化后者,而模糊前者。这两种倾向性在我看来都有自己的问题,真正伟大的文学在我看来是可以殊途同归的,但当然,因为倾向性的存在,导致了很多写法上、思维上的差异,我们先以纯技术的角度来讨论如何做好通俗文学。如果我们要加深传递这个元素,隐藏在这里面的一个元素就藏不住了,它会变成显性的东西。就是我们谈论传递的下一步:传递给谁这中间出现了举足轻重的第三个要素:读者(他者、受众)。通俗文学是要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做传递,作者拿出一个思维,传递出去,读者收货,传递完成。我们就是要保证这么一个循环的成立,那么在这个目的性下,一些元素可以更加具体,譬如严肃文学会选择深刻的思维作为方向性,通俗文学呢我们会选择“具备交互价值的思维”,什么叫交互价值你拿出来,读者觉得有价值,收货了,产生了交互,这是交互价值。接下来我会说人话:我们每个人在写作劈脸都会想,读者喜欢什么你要拿出一个东西,一定在设想,这个东西,读者会拿走,然后给你订阅的几分钱。明天来鲁院的大家都是有写作经验,有写作成绩的作者,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你们有的善于些言情、有的写汗青、职场、科幻、恐怖……你们有些在飞卢写,有晋江,有起点,你们面对的读者不一样,喜好也不一样,有些作者就蒙头写,突然火了,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火的,再开一本书,扑街了,很懵逼,如果你们眼界再放大一点,喜欢网络文学的读者跟喜欢传统文学的好像是两类人,喜欢诗歌的就更怪了,或者托尔斯泰,我一看就觉得这书很屌,我就是读不下去,我喜欢读爽文,能够世界上就是有人喜欢读不爽的文,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不爽的文读的这么爽,神经病……所以你一看,读者喜欢什么,一个圈框不住了。读者不一样,爱好不一样,你们有一天会面对一个瓶颈,我不知道读者喜欢什么了,我只能碰运气,搞点新花样……存不存在一个能解释所有人爱好的思维方法当我认为我把握不住别人爱好的时候,存不存在一个基本的方向去思考这个问题包括写传统文学、严肃文学的,读者不接受我的东西,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原因有。所有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被一个行为框架所支配:1、人的过往阅历、教育阅历、学习阅历,决意三观。2、三观决意需求。3、三观对需求的计算,在潜意识中进行。说点人话: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人,觉得拳头能够解决世界上的一切问题,你写一本书,主角用拳头,用单纯的武力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他爽了。他进入社会,二十多岁,他发现钱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他再看见那本武力解决一切的书,爽不起来了。到了三十岁,他体会到权力的重要性,他开始喜欢看官场文。四十岁了,他学识渊博,也开始理解整个世界运作的规律,他见识到了那种宏大,他过往的阅历告诉他,武力不能解决一切,有钱不过成为款项的奴隶,为了权力奔忙一辈子,实际上很蠢,没有多少好成果,他开始看战争与和平,这个时候他开始认为,这些名著上充满寓意的文字、写的至理名言,是真正对世界有好处的,如果大家都看文学名著,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他回到家里,不准自己儿子打游戏,给他一本《战争与和平》,说你给我读这个,儿子不肯,打他一顿,为了他好,儿子开始读《战争与和平》,然后体会了,拳头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在任何人人生的任何阶段,他过往的三观塑造出来的需求体系决意了他会对什么东西感到爽、感到满足,也就是说,你在现在觉得什么东西时最重要的,你心悦诚服地觉得有用,你就产生了对应的饥渴感。这是基于人类本质的最唯物也最唯心的规律,唯心的地方在于,你觉得什么东西重要,不需要是真的,你觉得真,你就对这个有需求,你就爽。而唯物的地方在于,没有任何人能摆脱这个规律的限制。(当然在人类社会里会有一些变形的出现,譬如学校鼓励阅读,十多岁的小孩子喜欢上了《战争与和平》,比例不大,但是存在,实际上他不是真正看懂了《战争与和平》,而是他们被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一些仪式感、虚荣感包裹住了,譬如很多大人会因为这个事情夸奖你,说真是有内涵、有高雅的爱好,真正驱动他们的其实是这些夸赞,觉得我读这个东西我真厉害,等到他们长大一些,一部分会变成那些奇奇怪怪的爱堆砌辞藻的文学爱好者,他们就是觉得这样做厉害,他们还在索取这种仪式感的回馈,也有一部分是因此保持了阅读的惯性,再走进社会,慢慢的真正看懂了那些好东西,理论结合了实践……这其实是一个良性的事情,只是没有办法大规模的推开。)关于人类爽感或者满足感形成的原理,我写过一篇《商品文学的心理学原理》,是一个初稿,在毛院讲过一次,其实并没有非常成熟。我们从小孩子开始,一开始是生理需求,慢慢的转变成精力需求,这种需求根据我们在社会上的阅历不断变化。这里我没办法从头讲起,所以列出这么个基本概念,在我们写作当中遇上的很多概念都跟这个有关。几年前曾经有一次,湖南共青团办了个活动,出去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有一个作者提问,说我是一个绣工,在这边针织厂做了十多年了,我现在看到我们有很多很伟大很了不得的绣工技法、成果,我想把它写出来,能不能写答案当然是能写。但是呢,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这个人是十多年的绣工,她的生活阅历,跟我们完全不一样。大家设想一下,她刚刚进厂的时候,她看到那些厉害的绣品成果,她会觉得牛逼、厉害甚至于伟大吗能够跟我们一样,觉得看起来还行、贵,有些非常复杂的针织品,普通人一看就觉得要花很长时间的,那我们觉得这个能够很厉害。明天,她看到这些绣品,内心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这个真了不得”的心情,这个心情确定有价值,但是怎么让读者也感同身受呢读者又没有做十多年的绣工。答案是,发掘自己过往的阅历,把一些雕刻在自己记忆当中,雕刻在潜意识里的关键节点找出来,通过有意思的故事情节,做一次复写,带着读者走一次,然后让读者的心理也产生一些关键点上的变形,那么等到他们看到那个绣品的时候,就会觉得“真伟大”,当作者最后在书里进行讴歌和感慨的时候,读者会产生共鸣。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你说这个伟大的东西就是伟大的,读者一脸懵逼,传递失败。对于作者来说,真正认知情绪的价值,最麻烦的其实是潜意识。我们人生的很多时候,表层意识只是很简单的一个情绪、一个概念,潜意识里面其实进行了极度复杂的计算。这个绣工在十多年后看到伟大的绣工成品的时候,她的念头就是觉得这个了不得,更多一点能够说这个绣工的过程有多艰难,但她整体的情绪,是在十多年时间里不断堆垒形成的,她的潜意识在一瞬间完成了计算,反馈给她“伟大”的这个感叹,而要用文字复写这个情绪,你要复写的是潜意识。像我前面说的,蜘蛛,那个作者说蜘蛛很恐怖,我写了蜘蛛,大家都应该觉得恐怖,但实际上他的恐怖来自于潜意识里面丰富的信息量,他能够摸过蜘蛛,蜘蛛爬上过他的脸,那一瞬间你想一下,那个触感……他甚至不敢回忆,说写了蜘蛛很恐怖啊,他的潜意识能够一直在回想。复写潜意识,才能让人感到惧怕。有个哲学家说过近似的话:如果你不懂得心理分析的方法,你能够一辈子都被自己的潜意识支配,然后你称之为命运。我们每个人的爱好、选择其实被自己的过往所支配。一些浪漫主义的人会强调自由意志,觉得我是纯粹自由,我的每个选择都是我自己做出来的,不是的,你明天喜欢什么,对什么东西感到兴奋,都是被过往所支配的。人的自由意志,不是没有,但是确定很少,珍贵而稀有的东西。但是我们明天研究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有倾向性的去调整他们,我们可以追求一些好的成果,规避一些坏的成果。过去一些年我经常看到一些文学爱好者感慨:我靠我写的这么有价值的东西,为什么没人看,社会浮躁了。不是的,人的精力层面没有永恒的价值需求,人的需求是被客观规律决意的,研究了这个规律,将来我们传递什么都可以,不光是很浅层的爽感,就算是最深刻的复杂感受,也被这个规律支配。这是通俗文学走到极致可以做到的东西。这就是通俗文学的一把尺子,复杂一点。在自我思维的方面,我们会有倾向性的选择具有交互价值的思维,但实际上,任何思维都可以产生交互价值,只不过能够某些比较简单、某些比较复杂,当人生的某一刻,你思维的表层情绪翻涌的时候,你需要从你的过往阅历里找原因,找到潜意识里雕刻得很深的那些点。比如蜘蛛,蜘蛛让人惧怕,有过往的接洽。比如我们经常写的扮猪吃山君,有人写得好,有人写得不好,为什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期待能够在人生的某个场合,你被人轻视,你感受到了这种轻视的不愉悦,甚至这种轻视能够被你的道德感压下来了,你仔细想想,没有什么嘛,我为什么要为这点事情生气呢,我要豁达……但阅历一两次,别人些扮猪吃山君的时候,你感受到了爽,不要骗自己,就是那个时候你产生了期待。当然各种具体的情况能够千奇百怪,更加复杂。传递,就是用各种手法,进行文字组装,把你的信息量传递出来,这个跟之前的环节一样。而下一个重点在读者这个,你的信息量,要进入读者的脑海,进行下一轮的组装,然后他的过去决意了他能不能感受到你说的东西,能不能共鸣。当作者跟读者发生交互之后,因为客观条件会产生无数方法论上的变形,根据思维的不同,手法不同,根据受众的基本属性,也有很多的讲究,这里大概说几个比较基本的东西。首先作者跟读者是两个个体,或者说是一个个体、一个群体,当我们面对读者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不一样,确定有细节上的很多差异,所以我跟初学者说的时候一般讲文章开篇会有一个大方向,叫情绪同调。这个情绪同调包含的往往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大家都知道的内容,比如文笔交代信息量要简单清晰,不要制造阅读障碍;要找到一些大家都能接受的比较能吸引人的内容引人入戏;开篇的逻辑不要做断崖式的跳跃,就是不要蒙太奇,说完这句跳到下一句,没头没脑,搭不上来;我在知乎经常遇上这样的文学爱好者,开局给你七八个没头没脑的信息量,他觉得自己棒棒的,你压根不知道他在写什么。譬如读者没有共情之前不要抒情;我有一次出去参加活动,遇上一个开篇,我一看,就是普通人会觉得文笔很好,琼瑶式的文章,第一章就充满了咏叹调的感觉,女主角不知道为什么被甩了,“啊,公子他、他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杜鹃啼血的感觉,女主角感叹,女作者也感叹,在开篇的第一章就用大量的抒情的、有倾向性的描述,就是想要在一章就让你认同主角是仙女,这是多么缠绵悱恻的爱情场景……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二十世纪没什么书看,作者情绪浓烈,我必须自己脑补跟她共情,不然就没得看了,二十一世纪了,不要尝试一开局就用强烈的倾向性去摆弄读者,你需要摆出来的是清晰的信息量,通过这个信息量的摆放,其实你可以节制读者期待的方向,但是不要让读者察觉,你们一开始不是朋友,你让他察觉出你的意图,他其实会反感,反而入不了戏,所以没有共情之前,不要抒情。我阅历过一个情绪同调没有做好的典型例子,也是一次活动,我们聊开首,有人写了一个仙剑奇侠传的同人文,好像是仙剑三的电视剧的同人文,主角是仙剑三电视剧里的一个不起眼的配角。我当时就问有多少人看过这个电视剧,还挺多的,四五十个人的场合,居然有接近十个人看过,我问作者为什么些这个主角,他说有一天看电视,发现这个配角阅历很悲惨,他产生了这种想要为他逆天改命的冲动,我又问其他人,你们有这个期待吗其他人或者代入主角,或者代入男配一号,代入这个命运悲惨的小胖子身上的很少。那么这个情绪是不是可以写当然可以,既然作者在某天晚上产生了这个冲动,那这个冲动就是有输出价值的。但是我当时建议他,你要在文章里开篇把这个配角阅历的各种悲惨事情,这些大致的剧情再复述一遍,哪怕你选择的读者只是看过电视剧的这帮人了,你会发现这帮人的思维频率各种各样,你把这些熟悉的剧情通过这个悲惨配角的角度再过,大家就开始理解,哦,原来要往这个方向去期待,那么一部分的读者就会产生跟作者当天一样的期待感,你再拉着这些读者往前走。这是情绪同调,优秀的通俗文学,读者在某一个点怎么思考,感受到什么,你是有假设的,表面上看你是做故事、做情节,实际上你是利用这种信息的输出,引导读者的情绪跟着你一起跌宕起伏,在某个地方爆发,某个地方高兴,某个地方伤心。当然在读者这一块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引申点要说,我们虽然说读者感受到什么爽点、会对什么产生共鸣取决于他过往的阅历给他塑造的三观,十五六岁的年轻人会对暴力感兴趣,他们认同暴力,但与此同时,能不能把更成熟的东西输入给他们呢可以的。想一下十五六岁的年轻人会怎么走向成熟因为生活的阅历会给他一些强有力的论据,说服他暴力并不是最强的东西,他走到二十岁出头,觉得哦,我这个想法有问题了。但书是拿来干什么的通俗文学是一种虚拟的人生体验,你要给他输入新的想法,正确的方式就是给他补足这一段人生体验,虽然相对于现实体验会弱一点,但只要你符合客观的规律,你就有能够把新的体验和感受给他,就好像你没有在针织厂做十几年,如果她的那本书写好了,引导你看完了,你仍然有能够觉得绣工很伟大。我前面说过,两种文学倾向都有自己的问题。四十多岁的有内涵的人说,啊这个东西就是有价值,你十多岁的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社会浮躁了,那些深刻的东西有没有价值,对社会来说真的有价值,但是人类的成长,有它的客观步骤。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为什么要写故事如果只是做论点,可以些论文,故事有什么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潜移默化地补足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体验。我们从这个基础上再做一点引申,我们的人生当中,心潮澎湃的时候有很多,有各种不同的有价值的情绪,有些比较浅也比较简单的情绪比较好输出,有些情绪太复杂,能够你也会觉得,这个是我独特的体验,很难让人感同身受,但是如果你吃透了这么一个原则,你会发现,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它输出的方法,方法就是,利用故事情节,在读者的心中打下跟你近似的潜意识的锚点,让他阅历跟你人生近似的东西,然后你引爆它,读者就会跟你感同身受。从这把尺子衍生出来会有无数的变形,说到这里不一一举例了。我觉得走到这里,大家对写作都有自己的认识,一章怎么交代事情,怎么做期待感,怎么做爽点,怎么爆开,我觉得我们在这些简单的东西上过一过就好。但是如果某一刻,你的写作出现问题,没有人看了,注意这把尺子,这三环当中,哪一环出现了错误第一环,你对自己思维的发掘,是不是客观的够不够清楚你有没有选择更适合传递的一些思维需求来入手譬如大家都需要的,扮猪吃山君,譬如大家都期待的,爱情。第二环,你选择的传递手法,这里的人物描写,那里的景物描写,是不是恰到好处的为你的思维路径服务了,在我写文之前,很多时候会花三四个小时去幻想一个系列的电影场景,这个人说明地方出来的,我的视野当中有些什么东西,他说了什么话,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当我看清楚了这些,文字的工具,只是在忠实地复写他们,所有的写作方法,都只是复制思维的一种工具,工具只需要恰到好处,工具本身,不需要逼格。能够简练地表达,就简练地表达,有些时候你的思维太复杂,心潮澎湃,你需要表述很多未尽之意,那就尽能够地去挑选你已经把握住了的复杂词汇,不要瞎用。而第三环,你有没有客观地认知读者的属性,你有没有意识到,一个人能不能感受到你这一刻感到的美或者真理,并不取决于品味和自由意志,他就是客观的没有跟你相同的阅历而已,那么,用你的故事,复制你的阅历,复制完了,最后,你能够复制你想要表达的美学,或者人生感慨。之所以说这是把尺子,是因为通俗文学要出问题,一定出现在这三个环节当中。所有的文学方法论,在你的使用当中,随时都要进行这样的衡量,慢慢的,你就知道什么方法论,要用在什么样的情境当中了。不说人话的核心纲领说到这里,下一步……因为是鲁院,我们直接跳到我认为的网文写作修行的最末端去,这是网文走向成熟期最难触及的一些东西,也是我们迟早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些我觉得比较有用也比较难掌握的一些写作心得。二、布局和整体性。一、起承转合。起承转合就是布局的最基本呈现方式。在小的地方,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它。我们大部分人写作,每一个章节或者情节段落都会有一个布局。我们在开篇的时候陈述一个环境,陈述一个线头,通过这个线头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些事情,慢慢让读者感到不对劲,然后在某个地方到达高潮爆开,读者的情绪也因此爆开,最后高潮闭幕,各方收线,合。每一个章节,基本是一个最简单的一层布局,它都是是依托于起承转合的叙述。(当然,如果你是可耻的3K党或者2K党,那能够需要几章连起来的情节段落,才做完一个小布局)你看我们每天都在跟布局打交道,起承转合这四个步骤,其实也跟我之前说的公式有关联,一开始启,你跟读者不是朋友,我们的情绪没有同调,所以我说一些最不引起你反感,最不引起你警惕的东西,或者说点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东西来引起话题,譬如在男生这边我们交代有个美女,大家喜闻乐见,快点说快点说,是不是谈爱情了我取得了你的一点信任,然后我开始交代更多的线索和信息,你愿意听我多说几句,这就是承,承最次要就是交代信息,各方人马入场,读者开始熟悉他们,但我们也不能够一直铺线索吧,慢慢的,你可以轰动读者了,他发现线索有点不对。然后,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打起来了,一个叙事进入最火爆最刺激的阶段,也最让人想不到,我们没想过他们会打起来啊,还打得这么厉害,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受到了震撼。这是转。打完了,怎么收的场,是交代事情呢,还是留点寓意,抒发一下感慨,两个人打死了……人间不值得……合,这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叙事体系。它贴合的也是人类接受信息的一些本质规律,就是该这样做。起承转合,可以让一个剧情成为整体,它可以给一个章节,或者一个剧情整体在人的脑子里“打包”。较真一点,你回想一下,我们很多时候,一些信息量进入我们的脑海,往往是散碎的,你慢慢接受一些散碎的信息,但是在这些信息爆开以后,你的脑子里才会把整个事情当成“一件事”,归类到记忆库里去,你就会认为这是完整的一件事了,以后回忆起来,你会把起承转合都回忆起来,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启和承这个步骤为你脑海里转的震惊,跟合的感悟打下了基础,如果你能回忆起那个震撼,你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启和承回忆起来,否则你震撼不了。虽然说起来很玄妙,但毕竟是一个一层布局,谁都会做,天天做。在一层布局中做得最好的网文作者,志鸟村,他写的《大医凌然》,每一个小布局小情节都做得非常精妙,三五章成为一个故事单元,随时可以看,看完了没什么心理负担,随时放,每一个单元之间,彼此没有很强的接洽,就像《名侦探柯南》一集破一个案子一样,这是网文圈我认为做单元剧做得最好的。但是如果每一章之间形成更强的关联的呢,三十章五十章形成一个整体,有启承转合,有高潮爆发,有结尾抒发感慨。它会形成一个二层布局。网络小说中的绝大部分作品,二层布局一塌糊涂。(其实女性作品能够好一点,因为言情小说看得多)好的二层布局的、多层布局往往在过去的通俗文学、严肃文学里,用来出版的书,几十万字是一个整体,言情小说,十万字是一个整体,他们局部为整体服务的思维非常强烈,以前甚至说,如果你书里出现一把枪,它就得发射,不要有多余的细节。过去只要能出版的一本能写完的小说,基本都是一个完整的二层布局,距离我们最近的通俗小说作者,非常典型的:江南。他最出色能力的就是利用几十万字形成一个大的起承转合布局。你可以去看他的文章《涿鹿》《爱死你》《上海堡垒》,他的许多文章——因为我没看完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前期美好平静的生活,然后产生反转,美好破裂了,最后情绪抄底爆开。读者热泪盈眶。还有三层布局,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以前就是通俗文学,现在不知道该归类成严肃文学还是传统文学了。这是民国时期北京一个大家族里发生的事情,三部的立意各有递进,第一部开始描写这个大家族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很寻常很美好,因为家里有底子、有关联,家里大哥学校毕业了,找了一个好工作,结了婚,妻子也不错,二哥在读书,有一个知书达理的女朋友,享受一段爱情,他有时候会参加一些激进的活动,有时候会有分寸的往后退,三弟年纪最小思维最激进,成天想要冲破腐朽的家庭制约,想革命,如果家里有人说点落后的言论,比如女人可以少读点书,他反对是最激烈的,愣头青一个。你看着他家里的环境,你能够会觉得也不是好好过,干嘛这么极端呢但是到第一集的后半段,你慢慢会发觉出这个家庭的问题了,明明每个人好像都挺善良的,没有非常坏的恶人,都是好的出发点,但是因为一些相对陈旧的观念啊——你看起来不强烈,但实际上组成了一个无形的墙壁,把所有人的命运潜移默化地导向悲剧。巴金不做论点,他只是用剧情一点一点的引导读者得出一个倾向性的结论,第一部写出了这个家庭美好但是也腐朽的地方,老三致力于革命,第二部继续深化这个东西,这些悲剧在老二身上也出现了,而在老大身上不断的加深,他失去了儿子,然后妻子被慢慢的逼死了,老二理解了革命,到第三部,不断修补维护这个家庭的老大,终于也能得出结论,这个家庭是失望的,这个失望来自于那一个时代的失望。当三部曲写完,你会感受到那一整个时代的气息在你面前展开,每一个人在这个时代中的命运是怎么样的,有人屈服于那个时代,有人认同那个时代,有人觉得它有问题,但没办法展开反抗,不知道怎么反抗,也有些人,不惜一切撞向那个墙壁,他们不知道他们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那个时候你真正理解了那个时代的革命,但凡有点选择,其实大家是不会革命的,没得选了,所有的选择都做完了。三层布局。我们看到的很多传世的世界名著往往会达到三层布局,通过每一部每一部之间的递进,让你感受到整个世界的宏大。这个比江南的小说的一般表达的青春啊失去啊这些感慨,往往会复杂很多倍。我们是说复杂,表述和感受都相对复杂,并不是说二层布局就弱于三层布局。很少有做四层布局的东西,能够是我阅读量太少,反正做出来了能够也不明显。人类一些复杂的核心情绪表达,大的立意,往往二到三层布局也就够用了。我说了这么多布局,说起来好像也很牛逼,可是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尝试做它我是一个做通俗文学的人,我不会说这个东西很复杂、很艺术,所以你们每个人都要往这个方向去追求,很艺术跟要追求之间没有逻辑接洽。我会说得更朴实一点,说清楚它在你们的写作生涯中有能够提供给你们的东西。我先从传统的倾向性上说一下它的功能,我先前说了,两种文学有倾向性的不同,严肃文学或者说精英文学,强化思维核心,模糊传递,通俗文学强化传递模糊思维。在强化思维的方向上,一切表达都为一个核心思维服务。我们的人生当中随时都在产生自己的情绪、感动、触动,这些思维有大有小,它连接的因果不同,信息量不一样,有些情绪,需要你埋很多潜意识的桩子,读者才能感同身受,有些埋几个就可以了。譬如对蜘蛛的惧怕,传递出来都用不了一章的分量,比两个字多,比一章少。扮猪吃山君的那种暗爽,一个或者几个章节组成的情节单元,足够了,塑造一些反派,塑造一些围观者,把他们写得具体一点、精细一点、合理一点,大家爽感更足,也是一个情绪。但是有一天你失恋了,大家应该都失恋过吧三年长跑,失败了,很惨,也谈不上谁的错,谁都有错,那个时候你情绪很激烈,在人前能够表现得无所谓,女的说“这就是个渣男”,男的跟朋友说:“劳资自由了,去喝酒,唱K,今晚谁都不准回去!”但是之后你静下来,你坐在某个马路边上,想起这三年的点点滴滴,你为他付出的东西,他为你付出的东西,你们真心憧憬过的未来,你们从对方的未来里永远的消失了,路边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没有人认识你,没有人搭理你,你眼泪流下来了,你脑子里的那个情绪,要比我现在复杂一百倍。要描写这个情绪怎么办你要写一本书,从你们相识开始写到分手,主角可以不是你,情节可以不相通,但是把近似的感觉塑造出来,这个时候你需要一个二层布局了。钱钟书的《围城》,一开始的时候幽默风趣,一个家境背景不错的书呆子,游走在两个很优秀的女性之间,一开始很享受这种爱情,对于选择哪一个犹豫不决,但总体来说是愉悦的,然后他选了其中一个,开始进入生活阶段,各种小问题,各种不如意,他就开始想,要是我当初选了此外一个会怎么样因为他没选那一个,所以那一个在想象里都是美好的。婚姻是一场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头的人想进来。一个二层布局才能表述它。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也表达过这样的东西:每个男人生命中有两个女人,一个红玫瑰一个白玫瑰,你娶了红玫瑰,红玫瑰会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是床前的白月光,你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变成衣服上的饭粒子,红玫瑰变成你心口上的朱砂痣。这些相对复杂也纠结的情绪主题,往往就要大的布局才能表达得酣畅淋漓。你得利用剧情做出很多的暗示,在人的潜意识里打下很多桩子,最后才能让人对这种纠结的情绪感同身受。还有更复杂的感受,在你人生进入后半段的某些关键节点上,你会感受到人生,感到整个世界。譬如说,有一天你老了,你去参加了一个老朋友的葬礼,从葬礼出来你回忆你的人生,从小的时候到长大,到你某个时刻拥有了极大的成就,再到你迈过这些光辉的时刻一步步走到这里,人生凋敝,参与过你过去的那些人一个个的离开,而这个世界上新的人,那些后浪,一刻不息的卷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逗留过短暂的时间,一拨一拨的等待离场。这个情绪比较消极,积极一点,你参加过两弹一星工程,你做出过伟大的事情,你跟很多普通但又伟大的人参与过一个伟大的时代,你们掀起过一个极大的波涛,就像海啸一样伟大,现在你们归于平静,而后浪滚滚不息,沿着这个因果链不断奋进,这个时候你想起筚路蓝缕时期的一切,你也幻想大家接下来会开启一个更伟大的时代,过去和未来,交融在一起。这些情绪会让你看到整个世界,看到过去未来,你感悟它花不了多少时间,但你要传递它,想让人感同身受,那就很困难,它需要两层到三层布局的递进,需要你描写各个方面,需要一个宏大叙事,如果你仅仅像我在这里用两个段落是说一个梗概,它也会传递出去一些信息,然后明天的人用这些信息去拍电影,他们叫一些小鲜肉,打着发蜡走着台步闹革命,你问他们为什么革命,因为革命很时髦!别人无法理解家春秋里的那种纠结、那种痛苦,那种看起来有选择但实际上没得选择的艰难。我们明天来到鲁院,鲁院是什么中国国家文学院,对每一个拥有文学梦想的文青来说,能够你以前都很难想象自己会走到这里,这几天你们有没有过很复杂的心情能够有些人真没有,但有些人是不承认,鲁院而已嘛,洒洒水啦,就像那个问题“各位亲,第一次去肯德基,怎么样才能表现得像是经常去的样子”“我第一次来鲁院,怎么样表现得像是经常来的样子”我第二次来,也会想,怎么样表现得好像经常去讲课的样子,不把鲁院放在眼里,后来觉得,多讲几个笑话。我觉得,这几天你们当中确定会有人回忆过自己过去的文学过程,展望过未来。这个情绪啊,连接了很多的因果,没有大布局,你表达不出来。我前面说一层布局,启承转合,合的时候交代线索走向,还要有个感悟,人间不值得。但事实上一层布局很难表达这么复杂的情绪,一般要两层布局甚至更复杂的布局才能抛出这些感悟,成功地抛出了这些感悟,而不仅仅是走线收线,这个技术一般叫做立意的升华,立意的升华会强烈的震撼人,比转折上的爆发更加深刻。网文中间很少做升华,一本书走到结尾,能够让所有的线索都有着落往往就还不错了,很多甚至烂尾,我们错过了很多东西。当然,从表达思维的倾向上解释它,你们能够仅仅是相识一下技术,人家传统文学有这么有一种技术,可以表达超大超复杂的情绪,但是我们现在的技术看起来也够用,能挣钱,从通俗层面上来说,我们相识这个进阶技术有没有更高的诱惑力呢通俗文学的理论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我接下来提供的仅仅是我自己的不成熟的观点:成熟的布局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读者回头看、反复看,他是我们增加故事黏着力,培养死忠粉的强大法宝。大家应该听说过——如果没听说我炫耀一下——18年的时候我曾经用一个月三十个单章拿过起点月票冠军,而且打破过月票记录。你们要打破记录,得爆更,现在爆更都没用了,老鹰那个变态一直爆,那你能够只能买票。我从来没买过月票,也不爆更,所以我说这个东西应该是有发言权的。布局为什么可以让人回头看、反复看。我们前面谈论启承转合的原理,一个启承转合可以把它的信息在我们脑子里打包成一个整体,对吧启和承的信息交代其实并不能给读者带来震撼,要到转和合的两个环节,读者震撼了以后,他们才会在脑子里回追潜意识,把关于这个震撼或者感动的信息打包成整体,塞进记忆库。想象一下,一本书写了一百章,中间的很多情节,读者不记得了,他们次要是懒得记,就是看完后在脑子里留下一个印象,尤其是网文写作,大部分作者被更新追着,明天写个爽的有趣的东西,明天写什么都不知道,读者也是,看一天爽一天,碎片式的消遣。但是你一百章的时候突然来一个情节上的大爆发,它跟前面的很多信息都有关联,读者脑海里留下的很多潜意识里的印象会迅速浮上表层意识。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只留下了印象,但你不要小看人的潜意识,潜意识里的印象仍然可以让人迅速组装起这个感动所必须的信息。感动之后,大部分读者会回忆之前的线索链,回忆你的情节。能够让人多回忆一遍情节的书,比那些看过就扔的书,对于读者而言就重要一点。然后一部分的读者会回头再翻一下前面的情节,他第一次看这个情节的时候对这个情节没有太多感动,这个时候他带着已经打包了的感动过来看,会产生新的感悟,会有新的愉悦感,而且他回头看的时候,过去阅历了的爽点,他也能再看一次。你赚不了两份订阅钱,但是对一个读者来说,他看了两遍的书比他只看了一遍的书,哪个在他心里的分量更重,这个不用解释吧你们想要的是看了你书两遍的读者,还是看一遍就走了的读者如果你的书能够让人看上五六遍,你的这本书在别人的人生中就会占有重要的分量,这本书会成为你的立品之本。虽然他只订阅一次,但我想没有人会不希望自己的书有这样的效果吧只不过我们都知道它有难度,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怎么样才能写出这种书来。有些人谈艺术、谈内涵、谈文学名著、谈永恒价值……很抽象,很难领悟,但这里我的观点就是:做布局。做布局,引爆它,让读者回头看,如果读者回头看的时候他还能在情节里发现一些新线索,他会觉得你的书就像千层饼一样有嚼劲,草灰蛇线、伏延千里。所以我们网文啊,做阶段性的爽点很厉害,但是大局观和整体感不够,我会建议你们在文章的劈脸就预想一些情绪的主轴,这本书往哪里走,要在哪里引爆,先存这么一个意像。我们的书不能全都为这个整体性服务,我前面说两个文学的倾向性都有自己的缺点和弱项,严肃文学很擅长做这种大布局,确实,大布局真的爆发开来的一瞬间,它比什么扮猪吃山君的冲击感要强很多,但是这个方向做得太过了,他们会无视每一个章节每一个阶段的吸引力。网络文学或者通俗文学,应该汲取他们在这种整体性上的经验,但与此同时,不能无视每一个章节的吸引。将双方好的东西进行融会,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网文的未来。三、未来这些年来,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争论一直在进行,在过去我们习惯称呼的传统文学圈,关于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摩擦也一直存在,最终通俗文学一败涂地,关于通俗文学的理论体系,明天都没有建立起来。大家热衷于争论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最应该的,你应该照我这样写,我代表文学的未来。但是在我来看,从不同的侧重点出发,就能够诞生不同的文学特点,它们会带有自己客观的弱项,也会带有自己的优势,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透彻地认知它。过去传统的文学圈是一个高质量成品组成的圈子,基于现实层面,想要出版,编辑会把关,它会要求一本书在成型的时候各方面都已经到了相当的水准,如果是一个传统的作者,在构思的时候你就会想好整体的立意,你的文笔、人物、景物描写,各个方面的素质都必须在一定的标准之上才会被认可,如果我们用水桶理论来对待它,能够出版的书,它首先就得是一个桶子,短板不能太短,必须匀称。网文是在野蛮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它也诞生了它的特性。明天很多研究者从外部和整体上看网文,会认为网文的发端是《第一次亲密接触》,从某些研究角度来说这是有道理的,但是从网文实际创作者来说,它发端的主轴应该来自于黄易、罗森和田中芳树这些人对幻想文学的启发。当然这个不重要,但如果要理解网文创作,真正重要的一本书,叫做《我是大法师》,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跟它同时期还有一本火书叫《天魔神谭》,这两本书引起现象级狂热的时候,给明天的网文第一次揭示了方向和基础。让整个网文的写作理论主轴,和倾向性,完全脱离了以前的传统写作理论。《我是大法师》这本书的文学成就不值一提,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它之所以成为关键节点上的关键作品,恰恰因为它的文学素养非常烂。文笔烂、逻辑烂,我们过去提到的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都非常粗糙,你一看就会觉得这是一个没有什么写作能力的文学爱好者肆无忌惮的幻想。它把过去传统文学理论认为的一本书里重要的元素全部丢完了,但是引起了现象级的追捧。你本来认为作为一个桶子,它一块板子都没有的时候,你突然发现,它居然有块隐形的板子,而且很长,很多人要买,你不知道为什么,但它就是很值钱。这个社会上的读者到底喜欢的是什么什么决意他们的喜好。接下来,网络文学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文学实验,直到明天。这个劈脸听起来不太讲究,但是你们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小白读者慢慢变成老白,作者开始尝试新的元素,把好看的东西尝试做到更好看,一些作者尝试把文笔变得更好一些,一些作者尝试更生动一点的人物,二十年过去,其实你能看到,网文圈又把文笔、人物、情节、景物这些元素一个个的拿回来,但是目的跟用法已经跟传统的定义不一样了,传统圈当年研究,我们要把立意表达得更深刻,我们要怎么使用自己的文笔,但网文是说,我们要更加好看,我们怎么使用自己的文笔,怎么塑造人物……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我们从零开始重做了网文的一整套方法论,在明天看来,这其实就是通俗文学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没有被过去的通俗文学界总结出来,因为当年通俗文学不受重视,金庸和王朔还整天被骂。明天,这套方法论作为一种经验性的成果雕刻在你们每个人的写作里,你们把它当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来用,每个人都掌握了一些自己的技巧,但还没有人整理出它的全貌来。当然我们的方法论还是残缺的、不成熟的,根据网文的这种发展规律,目前是有一块板子最长,而其他的板子等而下之在后面跟,传统文学是一个桶子,所有板子都得在60分以上才能出货,网文的板子从高到低排成一列,它在吸引人上的长板已经超过人类汗青上任何一个时代的通俗文学了,但是因为整体性还没有做出来,所以给人整体的观感不高,评价不高,但它还在发展。布局、大情绪的爆破、立意的升华,是距离网络文学出发点最远的一块板子,基于每个人的自觉,有一部分作者做得到,在网文发展的主轴,在这一点上其实对每个作者还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在网文发展的一个时期,我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有一部分小说甚至不用考虑收线,叫做地图流,我开一个地图,主角进来认识一些人,然后装逼打脸,初期短平快的爽感用完以后,主角立马因为意外跳到此外一个地图,之前那个地图上留下的悬念不管了。有一段时间起点所谓的老白读者普遍可以接受这样的小说。明天不是了,几百万字的超长篇小说从开局到结尾做到线索不乱,主线支线基本收放到位的已经是起点火书的一个基本配置,当然,只是收线放线到位,立意的升华还是一个绝对的短板。网文的高点正在被推高,它不是一种偶发性的推高,不是某个人的自觉导致的推高,而是在读者不断进化的要求下整体性的推高。读者的要求更高了,因为更多更好的作品已经出现了,他们看过好的,就不会对差的没有要求。我看过很多老作者被淘汰,他们说抓不住读者喜欢什么了,他们觉得自己退步了,其实不是,是因为他们没进步,所以被淘汰了,明天的很多新作者,其实是综合能力高于了老作者,所以才能上位。但是明天我们还没有到达一个阶段性的完全态,就是以前的那些文学要素啊,迟早我们是要集齐的,你们可以一块板子最长,其余板子参差不齐,但最短的那块板子,总得抵达某个及格线的。我们现在最短的那块板子,就是传统文学最核心的那块板子,所以传统文学有很多经验,可以相识一下,尝试拿过来。我们设想十年二十年以后,你们写出的东西,整个过程都非常好看,很吸引人,在这些吸引人的小情节中间,会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轴,在文章的最后,立意爆开,读者能在结尾感受到极大的震撼、无比复杂的感悟,那个时候,你那个东西就是我们明天说的文学经典,会在未来的文学史上留下印记。……在我的人生当中,之于文学有几个重要的节点。我从小读鲁迅长大的,对于文学有一种神圣的感受和期待,我们成长的时代是一个很慌忙很仓促的时代,改革开放、拜金主义、物欲横流,大家匆匆忙忙不知道该为什么活着,我十多二十岁的时候认为文学就应该像鲁迅写的那些东西一样,探索这个社会、分析这个社会,给出一个方向,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上,除了一些庸俗的鸡汤,你找不出这样的东西。二十多岁我在佛山打工,床边放的就是家春秋、悲惨世界、平凡的世界这些东西,我身边的工友没一个人看这个。有一天我突然想,这么好的东西,它的立意很伟大,就是没人看,我们有没有能够用更好看的方式来输出它,能力有限立意可以减一点,故事更好看一点。从那个时候我开始看,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到底喜欢什么。这是我个人——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做的文学实验,到底有没有兼顾两边的路,这条路对不对,我都不知道。三十岁我第一次来到鲁院,我说我想看看中国文学的最高点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在做些什么,这个时候我其实在想,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到底是该继续走网文的道路,还是带着网文的经验回到传统文学的路子上——我不一定能做出什么成绩,但我确实从小就喜欢这个东西。就好像你成不了巴赫你也可以玩钢琴对吧。我们那次在鲁院大概看了两个月,看到一些东西,有一天放学,我出去吃盖码饭,路上遇上当时的教员,我们大概聊了一下,教员说,文学圈还是有很多教员在坚守的。面对一个时代的浮躁,冲刷下来,坚守很可贵,不容易,尤其是在这么几年,我会遇上一些人力有时而穷的景况,我越来越知道坚守的不容易,但是坚守不是我要的答案。这些年来,我更多的会在网文当中看到一个明确的方法论,能不能把有内涵的书写得更好看,能不能把好看的书加入一些自我的思考都可以。我一直把网文圈比喻做好莱坞,大家知道好莱坞的学院奖就是奥斯卡多数会颁奖给文艺片,好莱坞的爆米花很卖座,但是拿不到奖。可是如果有一天,好莱坞没有爆米花了,你们觉得文艺片会活下来吗是美国的爆米花电影,保证了文艺片可以声势浩大地上台领奖。但是中国的文艺片,《百鸟朝凤》,导演跪在地下求院线排片,没人看。我们把通俗和精英割裂得很厉害。最近几年,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觉得奥斯卡的文艺片开始变得比以前好看了一些了,我觉得为什么呢能够是好莱坞爆米花电影工业的高度成熟,让他们吸引观众的技巧产生了溢出,文艺片把他们吸收了,让整个过程会更加好看一些。我会幻想有一天,这种融会会在文学圈出现,要么是传统文学学到了通俗文学的手法,让他们的过场更加好看,要么是通俗文学走到极致,补足短板,在酣畅淋漓的令人愉悦的表达最后,输出了真正宏大的思维、宏大的主题,那个文学是真正伟大的文学,跟我们现在的精英和通俗都不一样。当然这是我个人——作文文青的我对于文学的一些念想。而对于大家。我觉得我们作为网文作者,很多时候会面对很多质疑,有些时候我们自己都质疑,网络文学真的有走向经典的一天吗我们最近面对很多鼓励,但是怎么做,大家很懵,是不是放弃赚钱就能写经典是不是表达自我,不去吸引读者就是写经典我们锻炼了很多年,把文章写得好看,难道明天我要转向去写纯文学然后大家得出结论,网文真的没法写经典,我们就是用来赚钱的这么一种等而下之的东西。我怕的是这种想法。我就是想分享给你们,路就在那边,方法论就在那边,它的路径不是后退,而是前进。网文的技术一直在不断进步,完整性就是它阶段性的最后一环。一旦它集齐短板,搞定完整性的问题,它会从量变直接进入质变,整个文学界都会进入崭新的范畴。我们就走在这条路上,希望这些阶段性的问题,会在你们的手上取得突破,希望大家都能看到伟大的文学风景。

小说的布局是什么的下载地址 · · · · · ·